近日,伴隨著最后一組鋼波紋板精準就位,由中鐵十一局一公司承建的隴海鐵路增設明洞工程傳來捷報:項目團隊提前3個封鎖點圓滿完成故二隧道進口17榀、出口27榀鋼波紋板吊裝施工任務,標志項目最核心、風險最高的吊裝環節順利收官,成為全標段首家完成封鎖吊裝任務的施工單位,為工程按期高質量竣工奠定了堅實基礎。
列車駛過完成鋼波紋板吊裝后的隴海線(馮仕杰 攝)
中鐵十一局一公司與隴海鐵路血脈相連。企業前身鐵道兵一師一團在解放戰爭時期搶修隴海鐵路八號橋任務中,曾涌現出聞名全國的“登高英雄”楊連第。1952年,楊連第在抗美援朝前線英勇犧牲后,鐵道部將八號橋命名為“楊連第橋”并樹碑紀念,其精神激勵著一代代登高者賡續向前,而如今,“登高英雄”的后代重上隴海再登高。
作為國家東西運輸大動脈,隴海鐵路行車密度極高,平均每五分鐘就有一趟列車通過。項目承擔著該鐵路故二隧道進口25米、出口40米明洞接長的建設任務,施工面臨場地受限、無進場道路、材料運輸極端困難、既有線施工安全風險巨大、工期緊迫等多重嚴峻挑戰。
面對重重困難,項目團隊大力弘揚“登高精神”,迎難而上,主動作為,創新采用“騾馬馱運+人扛肩挑”方式,解決材料運輸難題,并在崇山峻嶺中“鑿山開路”,開辟出施工便道和吊裝平臺,相繼啃下了電纜遷改、人工挖孔樁、承臺梁及縱梁施工等“硬骨頭”,為鋼波紋板吊裝這一核心環節創造了先決條件。
吊裝鋼波紋板(馮仕杰 攝)
鋼波紋板是明洞接長的永久性內模,在其上部綁扎鋼筋并澆筑混凝土形成堅固襯砌,其吊裝質量直接關乎明洞整體結構性能。建成后的明洞將有效抵御洞口山體滑坡威脅,有力保障隴海鐵路行車安全和運輸暢通。吊裝采用“2主吊+4輔吊”的方式,通過吊車配合手拉葫蘆協同作業。面對每次僅110分鐘至150分鐘的寶貴“天窗期”,項目團隊堅持點前反復進行試拼、預演,確保萬無一失。
施工中,項目團隊創新運用手拉葫蘆配合千斤頂進行多點微調的精準對位工藝,如同“穿針引線”,有效克服了狹小空間內大型構件定位的難題。同時技術團隊全程嚴格監控,確保每塊波紋鋼板嚴絲合縫、精準到位,在有限時間內高質量完成了全部安裝任務,展現出精湛的技術水平和強大的攻堅能力。
隴海鐵路始建于1904年,是國家東西向運輸的生命線。明洞工程作為在露天或淺埋地段修建的隧道結構,是提升地質復雜區段鐵路抗災能力的關鍵工程。此次鋼波紋板吊裝的圓滿完成,標志著該項目取得了決定性進展。項目建成后,將顯著提升該區段汛期抵抗山體滑塌風險的能力,為百年隴海線注入新的安全動能。